知行合一王阳明7:以一己之力,平叛宁王造反,书生带兵典范

时间:2022-03-17 人气:

知行合一王阳明7:以一己之力,平叛宁王造反,书生带兵典范

  各位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这本书,   知行合一王阳明。   上次我们说到了,   王阳明一生的最高光时刻,   也是拜宁王这个,   业余军事爱好者所赐,   他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   一旦输了就很生气,   所以底下人从来都是哄着他玩,   久而久之他就真的以为,   自己是诸葛孔明再世,   刘伯温附体。   他确实有些小聪明,   比如他嫌宁王府太小,   但是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扩张,   于是他就主动放火,   烧了自己的王八窝,   然后趁着修缮的机会,   向外扩张一点,   而且他也不贪心,   每次都只扩充一点,   不引人注意。   但是周边的百姓就倒霉了,   这宁王府怎么三天两头着火啊,   百姓们想得比较单纯,   认为他就是人品太差所以犯太岁,   所以纷纷离开,   躲他远远的,   朱宸濠正好趁这个机会继续扩张。   虽然也有官员向中央举报,   宁王私扩王府,   但是朱宸濠最后都用钱摆平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大家早就知道他要造反,   所以故意纵容他,   等他造反,然后连根拔起。   反正结果就是他越来越嚣张,   开始结交江湖上的人,   然后暗地里发展自己的部队,   从7000人的卫队,   扩充到一万五千人,   后来,又被人举报了,   弘治皇帝朱祐樘下令让他解散卫队。   这个没人敢替他出头,   私自招募卫队跟扩充王府,   可不是一个性质,   更何况是皇帝发话,   但是朱宸濠一直拖着没办法,   第二年正德继位,   然后就是刘瑾专权,   朱宸濠马上送钱过去,   保住了自家的卫队。   此后有刘瑾做内应,   朱宸濠的事情就再也,   传不到皇帝耳朵里了,   他就可以为所欲为,   皇帝听到的只有他的美名,   当然正德每天就想着各种玩,   也实在是懒得理这位亲戚。   朱宸濠却在暗地里观察正德,   他觉得这孩子实在不成气候,   简直一样存在,   弱智   天天就知道玩骑马打仗,   还封了自己什么威武大将军,   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再加上一些江湖术士的怂恿,   这些人为了得到好处,   专门说朱宸濠爱听的,   什么真命天子之类的,   一通拍马屁,   于是他就昼夜不停地操练兵马,   暗地里打造兵器,   甚至在南昌郊外建起了兵工厂。   另一方面他在北京利用间谍,   监视者正德的一举一动,   他也一次一次试探正德的底线,   而正德表现出来的昏庸似乎没有底线,   什么事情都同意了,   这让宁王几乎控制了整个江西,   拥有了实权。   当然也有人担心宁王做大,   不过没有什么事是钱摆不平的,   如果有就多花点钱,   宁王买通了王琼的继任者兵部尚书陆完,   此人成为宁王的保护伞,   把宁王要叛乱的消息全都压了下来。   后来王阳明来江西剿匪,   朱宸濠也注意了他,   发现这个人确实很厉害,   几下就把这么多彪悍的土匪给收拾了,   这让宁王也有点肝颤,   他甚至派出自己,   最亲信的两个谋士去见王阳明,   希望能够招募这个奇才。   这两人成事不足,   甚至透露了正德是桀纣之君,   而宁王才是汤武的意思,   这让王阳明更加确认,   宁王是王八吃秤砣,   铁了心要造反了。   但是王阳明猜对了结果,   却没有猜对具体时间,   他觉得宁王不太可能马上造反,   因为宁王再傻也应该知道条件还不成熟。   但是,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一个本来要投靠宁王的御史,   却没被重用,于是怀恨在心,   向内阁首辅杨廷和举报了宁王造反,   说他的卫队不但没有削减,   还扩充了规模,如果他要造反,   你作为首辅脱不了干系。   杨廷和马上找到皇帝,   重新下命令让宁王撤销卫队,   本来这只是杨廷和甩锅的手段,   没想到被一伙太监利用了,   他们知道皇帝宠信的几个太监,   跟宁王关系很好,   所以就用这个东西打击对手,   添油加醋。   这让正德认为宁王的确有问题,   而且还问题不小,   随即派出驸马都尉去南昌查看,   此时他的两个笨蛋谋士,   又给他出主意,   择日不如撞日,   在宁王过生日这天,   直接反了就完了,   于是他当天就集结了7万军队,   号称接到了太后密诏,   出兵北京,讨伐正德,   说正德是伪皇帝,   并非皇族血脉。   此时的王阳明表面上,是   军队的指挥官,   但是他那支强悍的军队,   其实已经因为军饷不足,   被解散了。   他现在无兵可以调度,   基本上等同于光杆司令,   而宁王却拥兵好几万,   所以双方根本不对等,   再加上王阳明的任务是,   进入福建平叛,   他们老朱家谁当皇帝,   其实跟他关系不大,   但是王阳明做人还是有底线的,   忠君爱国是他的本分,   即使无兵无将,他也要阻止宁王。   王阳明当时判断,   宁王有三个选择,   1是效仿朱棣,直取北京,   由于当时正德没有准备,   估计没人能拦得住他,   所以很可能真的让他得了天下,   胜算最高。   2是直取南京,   长江南北将长期对峙,   必将血流成河。   3是他没什么大志向,   只想守住南昌,   那么等到政府军一到,   他就必然完蛋,   王阳明进一步判断,   这个宁王才疏学浅,   基本上不敢冒险,   所以他死守南昌的可能性更大。   结果是,   朱宸濠比王阳明想象得强一点,   他在努力地实现第二条路,   直取南京,但是没有那么坚决,   而是先拿下了南康和九江,   扩大了防御,   王阳明此时觉得要坏事,   真让他占了南京就不好办了,   于是他开始自己的计划,   决心把宁王逼到第三条路上去。   随后他要求江西各地的军政长官,   起兵勤王,然后还在江西紧急招兵,   凑了一只杂牌军,   随后他用这只杂牌军,   敲锣打鼓地来到南昌附近。   然后到处宣传,   说王阳明要烧了宁王的王八窝,   王阳明还大量造假,   伪造了很多迎接正规军的公文,   胡喷一气,说他的都是正规军,   有十几万人,马上就要围攻南昌,   还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假装宁王的两个得利谋士,   要出来投降,并伪造了文书,   故意把这些书信留在宁王能看到的地方。   王阳明就是要让,   宁王不断地怀疑,   他算准了,   表面上宁王人多势众,   但是这些人其实都各怀鬼胎,   而宁王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你越是不放心,   我就越让你不放心,   那两个狗头军师,   其实还是有点水平的,   正是这两个人指导,   朱宸濠赶紧攻打南京,   但是现在宁王怀疑了,   也就不会再相信他们的计策,   也就是说,他们越是强调,   宁王就越是不相信。   这就反而把宁王逼回到了南昌,   不得不说,王阳明确实是很阴险,   王阳明虽然一生造假骗人无数,   但是每次他都教育弟子,   要以诚待人,   他说每次我骗人都是迫不得已,   虽是善意,但是也不应该。   对于这种造反,   其实各地官员,   以及中央的官员们,   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自己的事,   跟我有毛关系,   再说无论是正德还是宁王,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大家也都出工不出力,   宁王能够瞬间攻下那么多城市,   也有这个原因,   甚至宁王都闹出那么大动静了,   正德都不知道,除了他王阳明,   其他人都没人上报宁王造反的事。   不得不说大明朝这种君臣关系,   实在是历史之最,   那种死社稷的忠臣,   在明朝少之又少。   后来宁王得到可靠消息,   根本就没有中央军,   王阳明一共也就几千个农民工,   不过这一折腾,   宁王其实已经耽误了好几天,   这就错过了最佳的战机,   也错过了到南京登基的机会。   但是宁王完全体会不到,   他在得知王阳明虚张声势的时候,   并没有第一时间马上继续他的行动,   而是反过来派人去招降他,   去做这种无用功,   然后他才带着兵慢悠悠地开往南京,   不再理会王阳明的挑逗。   朱宸濠势如破竹,   一路打到了安庆,   这是他进入南京的必经之路,   但是通过他跟攻下他并不是一回事,   他的谋士告诉他,   应该绕过安庆直取南京,   但朱宸濠不听。   他担心万一南京打不下来,   安庆守军会断了他的退路,   从这点看,宁王朱宸濠,   比当年的燕王朱棣可是差得太多了,   很多事他想不明白,   自打他起兵以来,   就再也没有了退路,   所以就应该直插大明心脏,   只有搏命的打法,   才能把战场形势变成江西和北京的较量。   打下北京,其他地方不攻自破,   拿下南京,由于这是曾经的首都,   也是朱元璋呆的地方,   所以也能分庭抗礼,   划长江而割据,   如果你要是慢悠悠打,   那么就变成了全国打你一地,   必败无疑。   那么后来王阳明,   又是怎么教宁王学做人的呢?   咱们下回分解!

| 关于本站

    选择时尽心,
    行动时尽力,
    坚持时无怨,
    结束时无悔。
    精辟简短的句子,
    每句都有深度品味!